臺灣劇場研究展望暨鍾明德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
A Performer's Journey: From Visible to InvisibleConference in Honor of the Retirement of Professor Mingder Chung
研討會緣起
作為台灣小劇場運動研究的先驅,四十年來教學、研究、著述不斷的鍾明德教授,
將於2021年夏天自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榮退。
鍾明德是農家子弟,成長於南台灣的大武山下,台大外文系畢業後,於1982年前往紐約大學(New York University)攻讀表演研究,於八O年代後期陸續將美國蓬勃發展的各種前衛藝術介紹到台灣,著述包括《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》(1989)、《現代戲劇講座: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》(1995)和《台灣小劇場運動史: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》(1999)等等。
從1999至2019近20年時間,鍾教授的學術旨趣逐漸轉向波蘭導演葛羅托斯基(Jerzy Grotowski)的表演者訓練,上溯俄國寫實主義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(Konstantin Stanislavski),下達歐丁劇場導演巴爾巴(Eugenio Barba),鑽研如何藉由身體行動方法(Method of Physical Actions,簡稱MPA)於劇場內、外找到自己的創作力根源。全然投入探索MPA的過程,鍾教授不僅解決了自己生命的切身問題,也突破了葛羅托斯基/謝喜納/透納等人於1980年代留下來的學術文化困境:如何展開轉化(transformation)的儀式研究與表演美學?此階段的代表著作有《藝乘三部曲:覺性如何圓滿?》(2013)、《MPA三嘆:向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致敬》(2018)、《三身穿透本質出:自殘、裸體與慈悲》(2020)。
鍾明德每一階段的研究、轉向,都為台灣戲劇和表演研究帶來「從可見到不可見」的各種影響。因此,我們期盼透過這次的研討會,重新審視台灣當代劇場實踐、理論、教育、研究的現況,追問:
台灣的劇場創作和表演研究可以如何回應台灣的處境?
台灣的藝術和學術還有哪些可能性?
在這個脈絡中,我們也許可以進一步叩問:鍾教授費時二十年琢磨出來的MPA,一方面是葛氏「藝乘」的繼承與延伸,另一方面,
它也可能是台灣土壤、氣候、精神才能涵養出來的某種「道藝一如」的原生種?
我們能以此開展更基礎性和普世性的學術對話麼?